![](/assets/static/images/encyclopedia_topics.png)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教育和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大学和学院
Bailudong Institut /Bailudong Academy/江西庐山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南唐立之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有记录唯一个非大一统国家于都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Donglin Institut/Donglin Academy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所撰的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依然悬挂在这座书院的依庸堂内。这副对联流传数百年,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挥去的政治文化情结,成为以时代、国家、民族大义检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试金石。 一副名联,一群知识分子,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造就了一座千古流芳的书院——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雅,人文积淀厚重。由北宋名儒杨时初创,是理学“南渡”的重要桥梁,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后期,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复兴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同时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革除积弊,振兴吏治,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金陵大学(1888年—1952年)是美国教会1888年在中国南京创办的私立教会大学,1928年向中华民国教育部注册。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Jinling University in China)金陵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金陵大学各文、理学院与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在金陵大学鼓楼校址合并组建新的南京大学,其他院系相继并入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原私立金陵大学校舍归南京大学,原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舍归南京师范学院。在香港,校董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董事会主席以及岭南大学的李应林的带领下成立香港崇基学院(1963年及以后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一部分),以承继包括金陵大学在内的13所大陆地区国民政府迁台前存在的著名基督教大学。
Cheeloo University
齐鲁大学(英语: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基督新教综合性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差会联合开办,学校包括文科、理科、医科、神科、社会教育科、天文科、农科等科系和国学研究所,校园面积达800亩(含医学院)。
Qiushi-Akademie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提出建议,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将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寺用来创办一所新型学校。 “求是书院”创建之初,正值清廷腐败、外侮日亟之际,许多有志的青年学子,甘愿舍弃当时科举取士的“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 虽只有短短的18年,但师生们以“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求是精神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笑之”;“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学风”。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求是书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不断新生的过程。从最初的求是书院到求是大学堂,从浙江大学堂到浙江高等学堂,再到浙江高等学校。 然而,改变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师生们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它源远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师生们的精神瑰宝。
Saint John's University
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92年起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49年春,设有文、理、医、工、神5个学院和附属中学。1952年,约大有教职员工234人,在校学生1381人;校园面积达348亩,建有校舍楼馆、住宅约50所。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美国多所名牌大学皆承认约大学生的学历,并给予直升其研究生院的优待。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大影响。该校师生具有反清、反殖民主义的光荣传统,上海历次的学生爱国运动,都有约大学生积极参加。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 1949年秋,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Shigu-Akademie
石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汇合处的石鼓山。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为宋朝四大书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它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丽绝美,山上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
Songyang Institut/Songyang Academy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约三公里处,北依嵩山主峰峻极峰,南对双溪河。是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早在汉唐之时曾为道教藏宫庙宇、后成佛教经阁寺院,及至宋代成为儒家书院。儒家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二程兄弟,在此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朝鲜开城崧阳书院亦以此命名。
Yanjing-Universität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创办于1919年,创始人司徒雷登长期担任燕大校长、校务长,他将燕大的校训确定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28年春,燕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到1930年代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在国内外名声大震。
Yingtian Institut/Yingtian Academy
应天府书院又称商丘书院、睢阳书院、南都学舍、南京应天书院、南京书院、南京国子监,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之变时(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日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建筑。
Yuelu Institut/Yuelu Academy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Aurora University
震旦大学(英语: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会在中国上海震旦公学的基础上创办的大学。1903年2月27日,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学院,由耶稣会奖学基金提供支持,马相伯神父为创始校长。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 University和Université l'Aurore。法国在1880年就想[2]就建立一所培养法-汉口译翻译的机构,因此就想通过法国大使和当时已经管理了圣依纳爵公学的耶稣会办一所学校。但是一直到1898年总督李鸿章派遣马相伯回到欧洲,学校才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马相伯希望能够办起一所达到西方大学水平的学校。在土山湾的法国传教士和圣依纳爵公学为他在老徐家汇天文台提供了一个房间,1903年2月27日学校就开学了,一开始只有24名学生,耶稣会的P. François Perrin任副校长,另外还有两个学院教父协助。